湖北省公务员2014面试热点:城镇化发展要给后人留下回归路 |
来源:2exam.com 2014-5-30 15:22:01 |
良性发展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当下的人们
记得住乡愁,还要为后城镇化时期的发展预
留空间
甘肃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贵州加快城
镇化推进步伐、江西谋划赣版特色新型城镇
化道路……近两年,不时传来的这些消息,
传递出各地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极大热情
。不过,有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各地在
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是否为后人留
下了“回家的路”?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产业发展
拉动人口趋于集中,形成土地在内各种资源
的高效利用,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良性发展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可以双向变
化的人口流动,而非不可逆转的单向进程。
也就是说,既要允许人们向城市集中,也要
允许人们向乡村流动。
从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关系来看,人
类历史可以分为前城镇化时期、城镇化时期
和后城镇化时期。在前城镇化时期,人类基
本在森林、草地和农地上生存和发展,分工
不细,城镇尚未形成。在城镇化时期,分工
日益深化,城镇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口
从农村迁往城镇。在后城镇化时期,人类分
工十分发达,人口由农村迁往城镇基本停滞
,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所谓“逆城镇化”,就是人口从此前的
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变为由城镇向城郊以及
农村转移。这种现象,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
开始显现。在那些国家,城镇化率并不是直
线上升逼向100%,一些产业和相关人口,已经
开始从城市向城市郊区甚至小城镇转移。
在城镇化初期,贫穷落后以及对更高品
质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向城镇集中。政府
也乐于推动这一进程。不过,当城镇化达到
一定阶段以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与
城镇的差距更加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健
全。城市的紧张局促将会成为人们逃离钢筋
水泥城市围墙的动因,使回归乡村成为新的
追求、新的时尚。
按照这种趋势来判断,后城镇化时代的
到来尽管确切时间不可预测,但其趋势不可
避免。现在的城镇化发展必须为后城镇化时
代的“逆城镇化”留下空间,为我们的后代
子孙留下“回家的路”。
事实上,城镇化正在全国不少地方加速
推进,形成新的热潮。尽管去年召开了首届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
”的概念,要求各地坚持以人为本,使城镇
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应该说,这为
遏制一些地方城镇化片面发展、畸形发展踩
了刹车,并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遵
循。
但是,如何才算“新型城镇化”,各地
难免有不同理解。而且从思想认识的层面来
看,“新型城镇化”是着眼于当今的城镇化
时代提出来的,至于后城镇化时代的需要,
仍显得关注不够。
将来,人们所要求的“回家的路”,或
许会因人而异,现在仍无法完备地描绘。但
至少,乡村要有让人可以回归的条件。这条
件不仅包含可以回归的空间,以及供人们在
乡村生存的资源,而且要有允许人们回归的
合适的制度安排。制度当然可以届时再说,
但空间、资源却不能到时再来谋划。不要让
这些年来我们所痛失的东西,在将来变得更
加稀缺,使得人们盼望回归时却无路可退。
城镇化时期必须为后城镇化时期的发展
预留空间。说起乡村,很多人记忆中都有环
抱房屋的翠柳青竹,抬眼可望的绿水青山。
如今,一些地方披着新型城镇化的外衣,造
城运动仍在轰轰烈烈,削平了青山,填没了
小溪,蚕食着人们对于乡村的美好记忆。祈
愿城镇化发展不要对乡村竭泽而渔,而要有
限度开发、适度开发,让乡村可以永续利用
。不仅要让当下的人们记得住乡愁,更要为
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可以回归的路。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
|
|